企業管理的含義是什么 2021-09-12 21:50:42 作者:未知 點擊:
0次
企業管理的含義是什么 企業管理是指對企業的管理,工商管理通常也指工商企業的管理。企業管理 (Business Management)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組織、計劃、指揮、監督和調節等一系列職能的總稱。 要知道企業管理必須從管理定義開始: 管理定義 管理一詞還有許多定義,這些定義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來的,也僅僅反映了管理性質的某個側面。為了對管理進行比較廣泛的研究,而不局限于某個側面,我們采用下面的定義: 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等環節來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以期更好地達成組織目標的過程。 這個定義有三層含義 : 第一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說明了管理采用的措施是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這五項基本活動。這五項活動又被稱之為管理的五大基本職能。 所謂職能是指人、事物或機構應有的作用。每個管理者工作時都是在執行這些職能的一個或幾個。 1)計劃職能包括對將來趨勢的預測,根據預測的結果建立目標,然后要制訂各種方案、政策以及達到目標的具體步驟,以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國民經濟五年計劃、企業的長期發展計劃、以及各種作業計劃都是計劃的典型例子。 2)組織職能一方面是指為了實施計劃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結構,該種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計劃能否得以實現;另一方面是指為了實現計劃目標進行的組織過程。比如,要根據某些原則進行分工與協作,要有適當的授權,要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等等。組織對完成計劃任務具有保證作用。 3)控制職能是與計劃職能緊密相關的,它包括制定各種控制標準;檢查工作是否按計劃進行,是否符合既定的標準;若工作發生偏差要及時發出信號,然后分析偏差產生的原因,糾正偏差或制定新的計劃,以確保實現組織目標。用發射的導彈飛行過程來解釋控制職能是一個比較好的例子。導彈在瞄準飛機發射之后,由于飛機在不斷運動,導彈的飛行方向與這個目標將出現偏差,這時導彈中的制導系統就會根據飛機尾部噴氣口所發出的熱源來調整導彈的飛行方向,直到擊中目標。 4)激勵職能和領導職能主要涉及的是組織活動中人的問題:要研究人的需要、動機和行為;要對人進行指導、訓練和激勵,以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要解決下級之間的各種矛盾;要保證各單位、各部門之間信息渠道暢通無阻等等。 第二層含義 管理定義中的第二層含義是第一層含義的目的,即利用上述措施來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方面的資源。所謂協調是指同步化與和諧化。一個組織要有成效,必須使組織中的各個部門、各個單位,直到各個人的活動同步與和諧;組織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配備也同樣要同步、和諧。只有這樣才能均衡地達到多元的組織目標。一個以汽車為其主要產品并且管理良好的企業,它在人力、設備、廠房和資金方面都有一個適當的比例,每個部門、每個單位,以至每個人什么時間做什么,何時完成,送到什么地點,都將有嚴格的規定,這樣才能保證用較低的成本,生產出高質量的汽車。這就如同一支配合良好的樂隊,盡管大家各奏各的音調,配合起來則是一首美妙的交響曲。 第三層含義 管理定義中的第三層含義又是第二層含義的目的。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是為使整個組織活動更加富有成效,這也是管理活動的根本目的。 企業管理的發展階段 企業管理的發展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 ?、?8世紀末~19世紀末的傳統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出現了管理職能同體力勞動的分離,管理工作由資本家個人執行,其特點是一切憑個人經驗辦事。 ?、?0世紀20~40年代的科學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出現了資本家同管理人員的分離,管理人員總結管理經驗,使之系統化并加以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理理論。 ?、?0世紀50年代以后的現代管理階段。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從經濟的定性概念發展為定量分析,采用數理決策方法,并在各項管理中廣泛采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 企業管理的產生與發展階段 企業管理是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產物,是由人們在從事交換過程中的共同勞動所引起的。在社會生產發展的一定階段,一切規模較大的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進行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通過對整個勞動過程的監督和調節,使單個勞動服從生產總體的要求,以保證整個勞動過程按人們預定的目的正常進行。尤其是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產品日新月異、市場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企業管理就顯得愈益重要。 企業管理的發展大體經歷了3個階段: ?、?8世紀末~19世紀末的傳統管理階段。這一階段出現了管理職能同體力勞動的分離,管理工作由資本家個人執行,其特點是一切憑個人經驗辦事。②20世紀20~40年代的科學管理階段。這一階段出現了資本家同管理人員的分離,管理人員總結管理經驗,使之系統化并加以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學管理理論。③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現代管理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從經濟的定性概念發展為定量分析,采用數理決策方法,并在各項管理中廣泛采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 企業管理的演變 企業管理的演變是指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變化必經的過程,通常演變由三個階段構成,經驗管理階段、科學管理階段)、文化管理階段。 不同階段的詳細介紹 經驗管理階段:企業規模比較小,員工在企業管理者的視野監視之內,所以企業管理靠人治就能夠實現。所以在經驗管理階段,對員工的管理前提是經濟人假設, 認為人性本惡,天生懶惰,不喜歡承擔責任,被動,所以有這種看法的管理者采用的激勵方式是以外激為主,激勵方式是胡羅卜加大棒,對員工的控制也是外部控制,主要是控制人的行為。 科學管理階段:企業規模比較大,靠人治則鞭長莫及,所以要把人治變為法治,但是對人性的認識還是以經濟人假設為前提,靠規章制度來管理企業。其對員工的激勵和控制還是外部的,通過懲罰與獎勵來是員工工作,員工因為期望得到獎賞或害怕懲罰而工作,員工按企業的規章制度去行事,在管理者的指揮下行動, 管理的內容是管理員工的行為。 文化管理階段:企業的邊界模糊,管理的前提是社會人假設,認為人性本善,人是有感情的,喜歡接受挑戰,愿意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向上。這時企業要建立效應的以人為本的文化,通過人本管理來實現企業的目標。 文化管理階段時并不是沒有經驗管理和科學管理,科學管理是實現文化管理的基礎,經驗仍然是必要的,文化如同軟件,制度如同硬件,二者是互補的。只是由于到了知識經濟時期,人更加重視實現個人價值的實現,所以,對人性的尊重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企業管理要以人為本。 企業管理發展過程中影響較大的貢獻者:1.泰勒--科學管理之父 2.法約爾--經營管理之父 3.韋伯--組織管理之父 4.梅奧--人際關系理論之父 企業管理的構成 企業管理可以劃為幾個分支: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生產管理、采購管理、營銷管理等。通常的公司會按照這些專門的業務分支設置職能部門。 在企業系統的管理上,又可分為企業戰略、業務模式、業務流程、企業結構、企業制度、企業文化等系統的管理。美國管理界在借鑒日本企業經營經驗的基礎上,最后由麥肯錫咨詢公司發展出了企業組織七要素,又稱麥肯錫7S模型,七要素中,戰略(Strategy)、制度(Systems)、結構(Structure)被看作“硬件”,風格(Style)、員工(Staff)、技能(Skills)、共同價值觀(Shared Values)被看作“軟件”,而以共同價值觀為中心。何道誼將企業系統分為戰略、模式、流程、標準、價值觀、文化、結構、制度十大軟系統和人、財、物、技術、信息五大硬系統。企業的管理除了對職能業務部門進行管理外,還需要對這些企業系統要素進行管理。 |